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从时代先锋到埋没在时代的洪流 读懂Masi就读懂了半个意大利单车历史
❸“食人魔”-Eddy Merckx
1966年,年仅21岁的Eddy Merckx已经开始展现恐怖的潜质,当年就为其所在标志车队赢得大小共20场胜利。次年,由另一位传奇车手也是其队友的Tom Simpson介绍,Eddy认识了Faliero Masi,而两位天才的相遇注定会创造出不一样的火花。
尽管Eddy对Masi的作品一见倾心,一心想尽快骑上Masi,但是其所在的标志车队并不允许使用其它品牌的车。但是后来双方还是找到了折中的解决办法:这就有了1967年Faliero为Eddy定制的那辆隐秘的Peugeot PX-10。尽管这辆车采用了标志一贯的白色素雅涂装,印着醒目的Peugeot LOGO,但它实际却是出自Masi之手。
▲Peugeot PX-10
▲Eddy与Peugeot PX-10
此后,Eddy于1968年转会到Faema车队并出任队长,从此他正式启动了自己的开挂人生,并开始了对车坛长达十年的统治,“食人魔”开始真正成型。在Feama期间,Masi又为Eddy定制了多辆适用于不同路段的赛车,而Eddy在此期间获得的525场胜利,包括环法、环意、世锦赛等,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Masi。
❹ California Dreaming
美国的自行车工业起步并不比欧洲晚,但直到90年代以前发展都远不如欧洲,整个市场还非常年轻,只有施文等少数品牌生产城市车,70年代以前运动型赛车都严重依赖欧洲进口。到了70年代初,由于石油危机和反文化运动影响,新一代年轻人开始推崇嬉皮精神,而象征自由叛逆的公路车正好契合了这点,于是自行车市场开始迎来一次爆发式的繁荣。据后来统计,1971-1974年,美国共销售了4300万辆自行车,而其中2800万辆都是10速的公路车。
1971年,嗅到这股商机的两位铝业大亨Roland Sahm和Roger Smith,决定合伙从欧洲引进一支自行车品牌。然后此时的欧洲自行车市场也开始回暖,加上多数欧洲厂商的保守思维,两人在跑遍了意大利、英国、德国的多个品牌后,也未收到合作回应,最终还是Masi看中了这个契机。
双方经过一年的洽谈,Sahm他们最终签下了Masi在美国的永久独家制造和商标权,并且聘请Faliero到美国进行五年的技术指导和新品研发。于是在1973年,Faliero让儿子Alberto照料米兰的车店,只身带着设备前往了加州的工厂。
最初的生产车型是经典的Gran Criterium(该系列至今仍在生产),Faliero亲自在加州的工厂组建起生产线,并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工人,整整影响了美国西海岸一代builder。
▲Faliero在加州工厂
由于Masi本身的知名度,加上新产品优异的质量,新车的销售十分成功,但是老Masi和美国Masi之间却渐渐产生了矛盾。由于美国市场供不应求,美国Masi招来一批墨西哥裔工人希望尽快扩大产量,并且多元化产品,但老Masi对此并不认同,这也导致了双方的不欢而散。直至80年代初,美国Masi易主后,新老板Randy Buckley积极修复与老Masi的关系,情况才得到缓和。此后又经过一次易主之后,美国Masi最终在2001年被Haro集团收购。
美国Masi在碳纤维时代以前都保持着世界级的一流水准,为世界多个顶级车队和奥运队提供过战车,至今仍是许多老一辈美国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怀。但是在新时代里却没能及时跟进步伐,渐渐被闪电、崔克等品牌赶超。
▲许多美国Masi的老一辈车迷每年都会聚集到加州参加Masi的老爷车大会
情怀这东西没法当饭吃啊,毕竟需求量太少太少太少太少了~~
+1
23长江后浪推前浪,下一句谁来接一下
+1
27前浪接着浪呀浪
+1
22像前辈大师们致敬
+1
26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敬礼
+1
2316年9月份买的MASI,现在还在骑着呢,感觉还是不错的,记得去昆山提车的时候,(提车,看起来就上档次),和销售说到读音“马玺”而不是“马死”,后来还送了我T恤衫,帽子还有水壶和贴纸呢
+1
22别说得MASI没有碳架一样,只不过做不过台湾、德国、美国的新兴品牌罢了
+1
22终于等到有人挖掘MASI的一天了
+1
22广州美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377号
粤ICP备120458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