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特约]张向东造车网评如潮 让人蛋疼且无法淡定
张向东的自行车新闻发布会过后好几天了,一直憋着没说话,互联网太喧嚣,我们需要静静地观察。等各种网上的段子手和喷子喷射完后,我想还是得响应自行车第一媒体——美骑网编辑的征稿号召,表一表这700bike带来的思考。
发布会一结束,网上对向东的新一代城市自行车的各种评论涌现,褒贬不一。虽谈不上轩然大波,但也是引起不小的争议,更是让向东的整个团队,都从发布会的兴奋和期待表扬,跌入到直面不少质疑和吐槽,甚至“恶意”攻击之沮丧局面。于是向东的团队,居然还组织了针对批评激烈者的反击,双方展开了唇枪舌战。
想跟所有关心自行车以及这一行业的人说的是:无论褒贬,张向东和他的700bike团队,都迈出了坚实的造车第一步,正如他自己在会后发布的微信所言,发布会的意义对他来说是:他终于可以可以正大光明地骑自己的车上下班了,因为之前都是半夜偷偷摸摸测试。
我想跟张向东团队说的是:向东造的车,虽然还是一系列让人依然有点儿“蛋疼”的车,但是他站在广大城市自行车用户的体验角度,用心改造、优化结构和零部件的配置的努力,一看就是认真的。至于引来那么多的不淡定,其实是必然的和正常的,甚至引来一些略带“恶意”的批评,其实早应该在700bike的意料之中。向东的团队,大可不必纠结,更无需反击。批评得有道理的,咱虚心接受,没道理的,咱无则加勉。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玩粉丝、社群营销的时代,喜欢你的人,自然会喜欢你,不喜欢你的,请走开就是。
为何张向东这次的新车发布后,引起了这么大的媒体以及行业内外的关注与争议?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张向东目前代表着互联网人进军古老而传统的自行车,比较有影响力的互联网知名人物。此前向东的高调离职造车,符合互联网人的一贯做事理念,事未做,市场先行,自然也吊高了大众的期待和胃口。但是这次车的下线,或多或少有一些人不够那么满意,有那么一些人不够爽,或者有些蛋疼菊紧,因为,毕竟“野蛮人”放马过来了。
二、向东这次造出来的车本身,存在着诸多争议点。因为对于自行车设计理念、技术应用以及对人群定位、用户体验的理解,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而且,别指望一辆车,或者一个系列的车,满足所有的用户和所有的阶层都喜欢。
三、互联网上出现的各种言论,代表着各个层面:自行车传统大品牌的大佬和大佬的职业经理人们,也有自行车新兴力量,对互联网自行车充满期待的年轻人,还有各种中小品牌的老板和从业者们,互联网人非互联网人等等等等......等着看精彩的,等着看变化的,等着看创新的,等着看笑话的,等着看怎么变戏法的。有看懂了的,也有看不懂的,有理解的,自然也就有不理解的,有看得上的,自然也有看不上看不起的,或者看不明白的。这里充满了自行车行业内外,行业管理层与非管理层,行业产业链各种从业者的各种的内心深处的思想动静、思想斗争和心理变化,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关注心态之下的挑战者,怎么能够奢望那么多的称许与点赞?它注定是无法让人淡定的一场出演。
今天,自行车行业跟所有行业一样,面对如何与互联网行业结合,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变革的问题上,一定一样符合马云说过的那句话:从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看不明白到......
向东,无论如何,第一回合,你出拳了,市场声音来看,你是赢了的,不过,从产品革新来看,你还要努力加油!造出真正令人“蛋疼菊紧”的自行车来,这个行业,很古老,很传统,革命的滋味谁都不好受,这个世界,也只相信实力。
我是丁振辉,我是互联网人,也在打造一辆新时代的自行车,一辆希望让人骑着不蛋疼的自行车,不关乎行业,不关乎革命,只是骑了几十年的二八大杠和让人蛋疼的车,实在不爽。我的车,等着吧,快了,欢迎吐槽。
责任编辑:HUAHUA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