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流言终结者:空气动力学车架等于爬坡慢?
一直以来,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线下的自行车爱好者圈子里都流传着一个说法:空气动力学车型爬坡慢,不如综合车型。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回来本质上来,影响自行车爬坡骑得快慢的因素有哪些:风阻、传动阻力、滚阻、重量(同一个人)。不管坡度多少,自行车爬坡都要克服重力做功进行海拔爬升。
那么我们先来做一道题,假设有一个人使用两辆车以恒定功率均匀输出,两辆车除了车架以外所有配件相同,忽略风阻情况下,两车滚阻与传动阻力一致,那么影响这两辆车爬坡快慢的直接因素就是重量。
A车架比B车架的重量多200g(克),爬升时在垂直方向就需要多付出2N(牛顿)的力来克服重力。以常见的400m海拔爬升来算的话,就需要多花800j(焦耳)的功来将重量转化为重力势能。不管坡度多少,坡陡还是缓,克服重力做功的部分是不会变化的。
若车手以200w功率爬坡,则会有4秒的差异。但是以200w功率跑一个400m爬升的坡,时间会在30分钟左右或更多(视坡度),差4秒时间,非常小的差异。
若车手以100w功率休闲骑,则会有8秒的差异。但是骑完的时间会差不多一小时甚至更多,差8秒也是很少。
若车手以300w功率高速骑行,则大概会差距在2.67秒。若是顶级职业车手比赛,以400w高强度骑行这个400m爬升的坡,差距则会有2秒。对于职业比赛来说,2秒可能就会决定胜负。
以上计算是基础忽略风阻差异计算,若较重的车架风阻较低,则实际骑行时间差异会更小
所以,所以对于爬坡来说,空气动力学车型并不会更慢,只有重的车才会导致慢。当空气动力学与其他车型同样重量时,爬坡是完全不会有劣势的。
职业车手爬坡不用空气动力学?No!
在UCI 6.8kg的重量限制下,轻量化车型完全不具备优势,空气动力学车型一样可以达到相同的重量水平。统治环法数年的英力士车队(前sky天空车队)多年以来都使用pinarello F8/F10/F12空气动力学车型征战,或许你要吐槽一句因为pinarello没有轻量化车型。但是荷兰珍宝车队使用的bianchi品牌旗下有specialissima轻量化车型,但是依然使用同样几何的oltre xr4空气动力学车型,包括主将级别的克鲁伊斯维克、罗格里奇,全队使用XR4平路山地赛段通吃。
那为什么有的车队有的车手依然青睐轻量化车型或者综合车型呢?这就涉及到车手的个人喜好、骑行风格、品牌车型差异。轻量化车型或者综合车型的刚度重量比更佳、舒适性更好,几何调性与空气动力学车型有所差异。车手选择哪款车型考虑的是多方面的因素。
空气动力学车型的优势是只有大佬才能享受到的吗?
品牌在空气动力学车型的官方宣传中,经常会用到一句话:对比某某车架,骑行xx公里快多少秒。
所以很多车友会认为,空气动力学的优势只有高速情况下才会有效。实际上,不管骑得快还是慢的车友,都可以从空气动力学中获得优势。甚至!骑得慢的车友使用空气动力学产品可以获得更大的时间优势!
我们还是以物理学原理来看待问题:
结论:对于同一段路程,高功率车手使用空气动力学装备获得的时间差小于低功率选手(感谢黄川提供理论支持)
附加题:既然空气动力学车架在爬坡上不会有什么差距,那么空气动力学轮组呢?
与车架同理,最影响爬坡性能的其实是重量。当重量一致甚至更有优势时,高框轮组并不会成为累赘。(2019年环法,英力士车队在山地赛段全队使用lightweight轮组。世界上最著名的爬坡赛之一,台湾武岭kom也是随处可见lightweight用户)
那普通车友只要一对高框轮组就可以足够应对爬坡了吗?
其实我个人的建议还是,既然不拼快,那么就干脆选一对重量更轻的中框轮组。轮圈框高差异带来的重量差距,其实主要体现在轮圈的转动惯量上,也就是变速提速能力。
现实中爬坡的坡度是不断变化的,更低的转动惯量可以更好得维持爬坡速度,踩得动才是第一要素,不是每一个车友都骑得动高框轮组的。
如果你功率够高,输出够稳定,踩得动高框轮组,想要进步每一秒去冲击爬坡纪录的,可以试试上全部气动装备,坡越缓越长,气动装备给你带来的优势越大。
大环赛山地计时赛段,大佬基本还是用计时车或者空气动力学车型配高框轮。
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堆砌轻量化配件使整车重量降低也是一个提升爬坡速度的办法。但是在使用同样配件的情况下,轻量化车架更换为空气动力学车架,并不会带来质的改变。、
所以,“空气动力学车架爬坡慢”,此流言终结。
其他第三方测试
德国著名自行车杂志tour在2017年3月刊里用Canyon Aeroad整车(空气动力学车型)和Votec VRC Evo(综合车型)进行比照,骑行一个总爬升2000米,长度100公里的虚拟赛段作为基准。
Aeroad整车比VRC重290克,但空气动力学优势有35瓦,最终时间差达到3分27秒,要达到一样的时间,Votec VRC Evo还要减重2kg才行。
(个人看法:由于使用的是整车,Votec VRC Evo使用的是低框铝合金轮组和普通分体车把,而canyon aeroad使用的是高框碳纤维轮组和气动一体车把,所以在换成一样配件下,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差距不会有35瓦这么大,最终时间差会减少很多。)
但是早在2014年,tour便进行过一期使用同样ZIPP 404 firecrest轮组,75kg车手,200w功率输出,骑行一个100km,2000m爬升的路段。
最终结果大部分空气动力学车型胜于轻量化车型。
(个人看法:100km爬升2000m,平均爬升度仅2%,所以空气动力学车型有较大优势属于正常。若只算爬坡,并且坡度高一点,测试结果可能就会有所改变。)
责任编辑:Avalon
下一篇:返回列表
这个文章吹气动吹的没边了,不管是不是同一拨人,但是我觉得和当年吹小车架好的风气和手法如出一辙,搬的这些东西逻辑先在文章里理清楚再说吧 ,这些试验变量是什么搞搞清楚,再论证你的观点。严重怀疑就是带货卖气动架坑人的。
呵呵,这年头说真话可不好,容易跟丁总一样被挂在微博,这文章要是没有偏向性,会害怕被带节奏?自己长点脑子,骑车没几天就好好学习知识,但凡经历过小车架风潮的,都知道这文章有多大的偏向性。
反正就不正面论证呗,就像当年吹小车架,小车架为什么好,因为计成骑最小码,小车架还轻,操控灵敏,然后对于缺点一概不谈,这种很明显的偏向性你居然看不出来,真是悲哀。
不知道为什么,评论区总有些奇怪的说法。肠粉说的很明白,单论气动车架和爬坡车架的爬坡好坏,控制其他变量。他的观点是导致爬坡慢的,不是气动车架,而是重车架。在重量相同情况下,越气动越快,这个结论一眼可知。而评论区有些人,默认气动车架一定比爬坡架重。这个观点没有错,但要相对来看,比如不同品牌不同级别。高阶的气动车架不见得比低阶爬坡架重。本问针对气动架爬坡慢讲,并没否认重车架爬坡慢的事实。所以,观点正确。
第一,肠粉的东西总是这么干货 我感觉刚性和几何结构对爬坡的影响也不小。 摇车的时候相对更灵巧的几何和更高的刚性都可以有效减少肌肉疲劳,提升效率。这么考虑可能会更有好玩。
因为这篇东西就是排除其他变量,单论空气动力学的。把其他的因素排除了而已,只针对一个点
+1
22看了评论,感觉没什么脑子的真多,什么气动几何就激进,什么爬坡架发力直接。简直和有些大爷说什么阿迪的鞋舒服,耐克的挤脚一样。 还有人家说的是200g差距,你家车要是沉出1-2kg,你不爬坡慢谁慢啊
那保证同等级,你找一个只比爬坡架重200g的气动架出来看看?或者你可以统计一下所有品牌,车架前叉坐杆,看看加在一起差距能有200g?你简直是活在梦里吧
那你自己去称,像你这种骑车没两天的,首先先把什么是爬坡架,什么是气动架的概念,搞清楚,重在哪,为什么重,你自己去学习,再来扯这些
其实开篇那句关于阻力的话就已经足够了 阻力来源就那么几个 王道就是气动且轻量 并舒适 然而根据不同路段选择不同器材是更合适的
有点深奥哟
+1
22我一个广州人骑车只爬火炉山的才不管气动,还有轻量化车都超好看
+1
22所以还是买Pinarello省心,你不用去管它是爬坡架、气动架还是耐力架,你想它成为什么车架它就是什么车架
+1
24明确一点,公路车最重要的是帅!问心吧,只有车好看,你才会想多练习,而多练习这样才会爬坡快!重量再轻不骑也是没意义的,所以,气动车爬坡快,没毛病!
+1
26没毛病
+1
22说可以只谈气动因素固定其它条件的,也是脑壳有包。去做做功课,看看气动架和爬坡架下管的形状再出来丢人也不迟。气动设计与侧向刚性,本来就不是可以兼得的利好,长于一项必定弱于另一项。除非钱花到位,让最弱的一项都高于运动员的自身能力。但是不计成本还谈个鬼啊,象环赛车子一样,30w的成本,你就是夸口想买买得起不?
+1
22评论区净是怪话,黄博士提供了理论就认定是带货,肠粉子从头到尾提到了vortex了吗?再说你觉得理论不严谨你可以用理论反驳啊,没干活拿出来靠着圈内的各种yy以及自己的潜意识认定也够严谨。
这不是等着你来提嘛。带节奏也是分步骤的。就是应该把这种分饰两角一个唱戏一个叫好的套路扼杀在摇篮中
+1
23UCI认证技师、Bike Fitter、器材党、医科狗、医科狗
广州美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377号
粤ICP备120458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