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毒舌车手戴珞:困局与机遇,挑战与担当(上)
梦的代价
有梦想,去追寻,定然是人之常情!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数千年来不变的剧本,同样也是前进的动力。可是为何偌大一个国家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业余车手愿意尝试向更高级别的赛事发起挑战呢?这些比赛真的有那么难吗?
其实,比赛的难度虽然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需要付出的代价!那么,本文的第二个令人感到尴尬的事件就要出现了。大家都知道,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各个地方乃至全国的商业化业余赛事如雨后春笋一般野蛮生长起来。这些民间赛事的发展壮大也为我等业余菜鸟的成长提供了土壤。然而这些比赛,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审核批准的,但是自协作为一个官方背景的民间组织又没有办法限制这些比赛的举办。
为了管理体制内的队伍和赛事,不让这些国家培养的运动员随意的流动造成不良影响,自协曾规定:未经批准,任何车队和运动员个人不得参与业余赛事。同样,由于早期业余比赛的竞技水平较低,少数专业队车手冒名顶替参赛,抢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也造成了很多业余车手和赛事主办方的反感和抵触,大多数商业化业余赛事的主办方也都会效法中自协的文件,在比赛规程中规定:中自协/省队/UCI注册选手以及退役不满两年者不得参赛,已经发现取消比赛成绩等等。
说到这,大多数人应该就会明白了,如果一名业余选手如我,若是不自量力去注册了UCI,还真是要付出不小代价的,尤其是那些在业余圈内被奉作神明的奖金猎手。这方面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倒是还好,毕竟我不靠奖金生存,之前几年每年加起来虽有五位数的奖金进账,但大多也是请兄弟们吃了饭或是代表赞助商给捐了出去。但是如果让一位靠奖金吃饭的车手放弃他赖以生存的面包去追寻那虚无缥缈的梦想,试问又有几人会心甘情愿呢?
‘城’里成外
但是话又说回来,那些在体制内的自行车运动从业者们日子过得就真的那么安逸吗?也不尽然。近几年,体制的限制和约束以及自身的局限性因素太多,普通专业自行车队和职业自行车队在公众面前的曝光机会越来越少,人们对于他们的关注度也逐年降低,导致很多赞助资源也都放弃了对他们的支持。
这就导致了一个令人感到担忧的恶性循环,很多队伍里优秀的运动员开始流失,很多本该是当打之年的潜力型车手选择了提前退役。
要知道在国际上,一名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最高峰应该是在30岁左右的年纪,这时候他的体能和技能以及竞赛经验加起来的综合实力达到了职业生涯的顶峰,很多伟大的车手都是在这个年纪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然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优秀运动员选择了在25岁之前退役,能够熬到三十岁左右的只是凤毛麟角。令人觉得更为可惜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退役之后就再也没有从事过自行车运动。
当然也有一部分退役运动员在商业化的业余赛场上尝到了甜头,在学会了将自己包装成为赛场英雄的同时也把业余车手的竞赛水平给带了起来,奖金自然也拿到手软。自第一批这样的退役选手出现在业余赛场之后,每逢全运会结束都会有一批中国顶尖的运动员主动寻求退役,为的就是在业余商业赛的大潮中淘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桶金。于此同时,全职训练的体制外车手在商业化大潮中异军突起,形成了目前业余自行车赛场上能够与专业队退役车手相抗衡的一股强大势力。
现实困惑
就在2016年的业余赛季刚刚打响的时候,我们惊讶的发现,目前国内的这些商业化业余车队(或者叫做‘体制外职业车队’)所能争取到的赞助资源和选手的待遇已经远远超过了大部分的国内传统职业队和专业队。在受关注程度方面,国内的业余商业赛事强队和车手的受关注程度也不亚于在海外频传佳绩的智美-恒翔车队。
这些现象在很多老外看来是很匪夷所思的,他们会认为pro和amateur 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而且就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就这些被奉为‘大神’的体制外全职车手现在的水平,放在专业队里顶天了也就是个中等偏上。将这两者放在等同的位置实在是令人感到困惑,但是更令人不解的是中国的自行车运动发展到如今,几乎形成了几套平行世界一般的竞赛体系,却无人提出运动员和赛事的分级制度。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句话:存在即合理!
目前,的这些现实困局我们很多人都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却又无能为力。作为一名体验过国内外多种赛事的发烧级车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性的分析之后得出如下结论:这种看似匪夷所思但又极其合理的困局,归根结底源自各社会团体多年贯彻举国体育体制的惯性使然。而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作为官方背景的协会组织也在官本位的旋涡中无法自拔,更无法有所作为。
不过,任何一股势力,哪怕他再强大,也无法阻挡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前进的步伐。
责任编辑:Nel
下一篇:数字中的米兰-圣雷莫
在国内,只有“国家的”才是“专业的”;随着公路,山地两个全国联赛和其他业余赛事的发展,我相信不久将能打破这个格局
+1
23奶死
+1
22体制内的车手需要更多的比赛机会,得多露脸、多挣奖金,业余车手也有同场竞技的愿望,所以比赛就得专业组、业余精英组、业余大众组.....,要是专业的人数少,就混合到业余精英组,各排各组的名次
+1
24只要在天朝,牵扯到体制就有可能出现任何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篮协,宫指导现在还不能执掌国家队的教鞭。
+1
22中国的职业自行车队想要发展,第一步只能放弃战术安排,赢得国内外的关注,才能获得“国家之外”的赞助,而并非战术规划就能撑住的,致美-某恒翔车队面临现实即如此,李教练的规划莫又点不从长计议了
其实国内业余届更注重“明星”效应,在乎“光环”。对于各大企业来讲中国业余届这种现状也更有利于他们营销。打个比方国内来讲,这么多爱好者有谁能说出全运会自行车各个项目的前数三年的冠军?相比黄山赛,环千岛湖,环巢湖,广大骑友可能更了解后者的赛况。这样不是不好,只是在自行车运动发展初期是有利的,专业就是专业今后也可以职业化,业余的虽然实力不能比专业的,但是也能起的很好的宣传和鼓舞作用!
+1
22说白了,就是现在的专业队体制,限制了大众体育的发展
+1
22中国体制需要变革了.... 给戴同学点赞
+1
22中国体制需要变革了.... 给戴同学点赞
+1
22广州美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377号 粤ICP备120458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