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骑行威尼斯的后花园 在意大利起泡酒产区登顶远眺
次日早上醒来,大家终于见到了卖了很久关子的新车Langma Advanced SL0。技师已根据我们提供的坐垫到五通的高度截好了管,还在上管处贴了我们的名字,全部配好了迪穆兰同款的捷安特码表。
大家都兴奋地给新车拍照,近距离研究车辆细节。
Liv团队为我们配备的技师已经为捷安特工作了二十年,他为我们安装了各自的锁踏,进行了简单的量身,调整设定(包括进一步截坐管以微调)。
来自哥伦比亚的卡洛琳娜(Carolina Franco Villegas)是此次参加试骑体验的唯一一位Liv品牌形象大使,她是一位职业模特,在社交网络上拥有大量粉丝,并非常热爱骑行,这次她也一直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直播这场活动。(欲了解她的故事请点击这里)
董事长Bonnie对碟刹公路情有独钟,她认为要骑下山就要有碟刹,这是她为自己选的坐骑。
Bonnie毕竟是那么大一家集团的董事长,在我们嬉笑聊天的时候,她常常要短暂离开处理自己的工作。
调试好自己的车子后,大家各自回房换好骑行装束。换好后的精神气让我不禁感叹,这些强悍的女编辑们还是穿骑行服的样子最对味。
很多自行车女编辑身上都有纹身,但就数Cyclingtips的女编辑Anne-Marije小腿上的最特别最切题。看那蜿蜒的山路你就能知道这是位特别着迷于爬坡的女骑士,事实上她也确实是我们之中爬坡能力最强的。她还是一位典型的女权主义者,几乎只关注女性自行车运动。
在镜头前表现一下女性力量。
在女人堆里特别扎眼的戴着绿色Rudy头盔的三位男士就是我们的当地向导,他们平日就在特雷维索省组织团队骑行旅游的活动,经验非常丰富,而且本身都是很精干的爬坡能手。他们把我们分成了三个小集团,各负责一个小分队,控制集团速度并确保不让任何人跑丢。
上午下了一场暴雨,将近中午时刻我们才开始骑行。第一天的路程是48公里,总爬升为1200米。因为编辑们都是第一次接触这辆新车,还需要一点适应时间;而且大家不知道彼此的骑行能力有多大的差异,所以主办方并没有在第一天设置很长距离的骑行。
在真正进山之前,我们先要在城镇里机动车往来比较频繁的路线骑上一段(这里的“机动车多”是对意大利人而言的,对于来自广州的我来说已经是人烟稀少了,参考上文写过的Follina的人口总量)。
Liv的后勤车一直敬业地跟在队伍最后,Liv Langma的设计师坐在副驾驶上给我们拍照、递水、递能量棒。
很快就进入了第一个爬坡点,Bonnie也不服输地跟上。她其实刚生完一场大病,医生建议她这段时间就不要骑车了。但颇有个性的她跟我说道:“可能有时候医生的话也不一定对哦。”
完成第一个爬坡点后,三个小集团在一个乡村教堂前汇合,这里有个能取用地下水的休息点。在经历了一场短暂的爬坡后,编辑们就可以判断自己能不能适应所在集团的速度,并在这个汇合点选择是否需要转队。
尽管第一个爬坡点很陡,但女编辑们似乎都信心满满,完全不担心接下来的挑战。
Bonnie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爬坡点,大家都为她欢呼,对她说鼓励的话。
团队骑行在路口要特别注意打手势。我发现骑行打手势是个国际通行的事情,除了指示路面颠簸、坑洼的手势与中国骑行圈的略有不同(但也可以看懂),其他手势都是一样的。
紧接着要进入第二次爬坡了,眼前出现越来越多的葡萄田。雨后的气温非常舒适,没有太阳晒,还有点微风,很适合骑行者发挥。
这位美女不小心摔车来了次“脸刹”,虽然大家都很心疼她,但她既乐观又坚强,没表现出半点失落,笑笑又继续骑上路了。
我(左二)和韩国编辑Gim(右二)一起加入了“守护Bonnie小分队”,毕竟一辈子能有多少机会和这样的大Boss一起骑车?
第三次爬坡就是正式来到意大利骑行朝圣地之一的“Passo San Boldo” 了,在这里我们共经历了19个发夹弯及各种角度的小弯。有意思的是,意大利会为一路的发夹弯编号,看着数字递减,人会变得越来越有动力,最终数到“4……3……2……1!”的时候,人会明显感到肾上腺素飙升。图中是爬坡能力最强的Cyclingtips女编辑Anne-Marije,她从山脚就开始发起进攻了。
从第19个发夹弯到山顶一共是8公里路程,平均坡度为8%,最高坡度为11%。6.01kg的Langma Advanced SL0在此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够硬、够轻,让你的踩踏效率很高。
编辑们爬到半山腰时,在左前方已经能远远看见最后的Z形爬坡路段了,它能燃起强者的斗志,也能让新手发出哀叹。Passo San Boldo有一点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段爬山路是在1918年为搞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勤工作建成的,它有个昵称叫“百日之路(Road of 100 Days)”,因为它的修建时间特别短,是战争带来的高效率(想想这可是意大利人的效率啊!)。
修建得快的结果是……额……最后的Z形路段是个单行道。这是我第一次在过隧道之前要等红灯——假如上面有机动车要下山,红灯会亮,避免上山的车跟下山的车来场对撞,骑车的当然也要等。等机动车超过你所在的位置下山了,红灯就会转为绿灯。好在这里人烟稀少,不然等这个红灯可要烦死了。
想想爬这样的坡,本来好好的节奏被红灯一次次打断……但我们必须尊重红绿灯,谁都不想在国外进医院。
真正的强者不惧怕节奏被打断,猜猜谁爬得最快?当然是Anne-Marije!
我这种渣渣的爬坡理念是,速度可以很慢,但不能停车,所以呼哧呼哧地也挪上来了。
终于登顶了!国际大编们也喜欢拿爱车与路标拍张到此一游照。尽管那天不是周末,在山顶遇到的当地骑行爱好者也有不少。
“他们都来骑车了,都不用工作的吗?”我挺羡慕地问一位荷兰编辑。
荷兰编辑耸耸肩:“意大利人不会花很多时间在工作上,他们更愿意享受生活,这是他们长寿的原因。”
Bonnie毕竟年纪大了(已经当奶奶了),而且平时事务繁忙并没有时间练车,所以她中途坐了后勤车直接上山顶了。她为每一位成功登顶的女编辑欢呼,认为大家都很了不起。
与一大群女生骑车真的跟与男生骑很不同,男车友都太好胜,有些还爱逞强,而这些女编辑们虽然有腿力很强的,但女生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氛围真是太好了,这种暖心的幸福感会让我一辈子难忘吧。
在山顶吃完午饭后,大家找了个视野开阔的地方拍了张人最齐的大合照。
下山之后基本就是平路了,回到酒店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当然是来上几杯普罗塞克酒庆祝一下当天的小成就。
冲个凉换套衣服,所有人前往位于今年环意的重要爬坡路段旁的Ca'Del Poggio餐厅用餐。若你在环意期间来这里,一定能感受到人山人海的场景,因为这里的观赛视野真是太棒了。
不同于香槟酒是以产区的地名命名,普罗塞克酒是以葡萄品种命名的。图一就是还未完全成熟的普罗塞克葡萄,这里漫山遍野种的都是它们。图二是这家餐厅提供的普罗塞克酒,包装都是百届环意纪念版。如果不是嫌行李重,我一定会背一个空瓶回家留作纪念。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