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ACT大环线骑行(2)我是骑行线上背得最重的那个大傻瓜
美骑编者按:尼泊尔被誉为“徒步者的的天堂”,徒步路线极多且设施完善,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环安娜普纳地区环线(Annapurna circuit trekking,简称ACT)和珠峰地区线路(Everest Base Camp,简称EBC),安娜普尔纳地区位于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在世界十大徒步路线中,ACT综合排名第一,沿途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配套设施也最为完善。那么,骑行ACT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从本周三开始,美骑网将更新“沙漠里一棵葱”的ACT大环线骑行故事,欢迎点赞、评论和分享。
安娜普尔纳ACT骑行
总里程:148.8公里 总爬升:4170米
D1:贝斯萨哈(海拔760米)--布勒布勒(海拔840米),骑行10.49公里
D2:布勒布勒(海拔840米)--杰加特(海拔1300米),骑行34.31公里
D3:杰加特(海拔1300米)--Danagyu(海拔2300米),骑行19公里。
D4:Danagyu(海拔2300米)--茶梅(海拔2670米),骑行12公里。
D5:茶梅(海拔2670米)--上匹桑(海拨3300米),骑行16公里
D6:上匹桑(海拨3300米)--马南(海拔3540米),骑行15公里。
D7:马南(海拔3540米)--牦牛场(海拔4050米),骑行18公里。
D8:牦牛场(海拔4050米)--前进营地(海拔4850米),骑行8公里
D9:前进营地(海拔4850米)--坨龙垭口(海拔5416米)—木克提纳斯(海拔3760米),骑行16公里
“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
(一)途中掉链子 尼泊尔“阿尼哥“护卫到终点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从来没有得到答案。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冥冥中,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
在欢快的捷安特通过一个个炮弹坑、排骨路、胆寒桥的考验之后,我曾默默地夸赞:这真是一匹好马。
对骑惯了硬尾山地车的我来说,尽管有当地专业租车公司强烈推荐,但我仍对这款初次接触的“软尾”、“双避震”山地车心里发怵——怕它在我爬山时不给劲,反泄力。
三天磨合,过沟、过坎,蹿跳闪躲、爬坡蹬踏杠杠的。在我搜肠刮肚准备夸夸它时,咔嚓一下,后指拨上、下盖断裂,捷安特“掉链子”在我去往Chame(茶梅)的路上。
捡拾起地下的半边盖子,比一分硬币还小的弹簧不知丢到哪了?就地打开工具包,用扎带捆绑,半推半骑到了茶梅。
茶梅是马南地区的行署所在地,也是安娜普尔纳徒步路线中仅次于马南的第二大村镇(从村口的玛尼墙到村尾的检查站全长800米),镇里唯一修车铺—摩托车修理店正好挨着我住的客栈。
干活的小伙子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类业务,看了半天不知怎么修,还是店老板机灵,让小伙子打开左边没有坏的指拨比对着检查,古捣半天的结果:丢失的弹簧、断裂的指拨盖配件没有,修不了!
赶紧向加都的朋友求援。加德满都的红梅联系租车公司,得到的回复是:必须等三天,配件由旅游团带上来。
时间等不起,我开始做到马南后直接返回的准备。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我由上匹村去往马南路上,两位骑行侠从远处向我歇脚的地方骑来。这是我骑行六天以来,第一次遇到同路人,有些兴奋,多聊了两句。
皮肤黝黑的那位,停下来看了看我的车,说:“这是我们公司的车。”
啊,这下可太好了!我向他讲述了车的问题,他看了看五花大绑的后指拨,提出了左、右指拨互换的方案,这意味着只有两个挡可用的捷安特可以变成六个挡骑行。
修车空隙,我与两位骑行侠聊天知道:给我修车的这位叫都拉,是我租车这家公司的专职骑行陪护员;另一位叫科尔,来自澳大利亚悉尼,是都拉公司的客户、专程带着自己的爱车过来骑行ACT。
指拨互换后,我表示了由衷的感谢,要了他们在马南的住宿地址,说了一句:“不要等我,我到后找你们。”没想到,在临近吃中饭时,他们在一个村口的“Teahouse“(茶室)里等我就餐。
此后,我们一路骑行到木克提纳斯(我的终点)才分手。
(二)“我是骑行线上背得最重的那个大傻叉”
“你是我在这条线上看到的骑车人里背得最重的?”
“是吗?”
布勒布勒客栈老板说的这句话起初我没觉得,后来不断被人用异样眼光打量、越背越沉后开始相信了。
安娜普尔纳ACT大环线,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徒步线路之首。而我有在ACT上骑行的想法,最早是因为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
“一身短打扮,巨潇洒!“与加德满都单行线探险公司联络租车事宜时,他们的建议让我潇洒不起来。
“ACT线上有大量陡坡、甚至台级路段,不要用后货架的硬尾车,那样有可能在你推车、扛车时失去重心配比,后货架也有可能顛断。“这也是我此行放弃带后货架的硬尾山地车,选双避震捷安特Anthem的重要原因。
没有了后货架,意味着我所有的东西都要背在双肩上(骑这一路发现,大部分老外都是团队出行,单个的也有专职骑行陪护员、背夫随行,我是光杆司令一个,ACT垂直四季所需要的装备我都得背在肩上)。
行前,我为要带哪些装备纠结过。东西带的太多背不动,带的太少吃亏受苦只有自己知道。
出发前,看了哪边有过水路段,也问了尼泊尔的朋友“要不要带凉鞋“,为了减重最后还是没带(连拖鞋都被装进包又扔出来)。结果,开骑没几天每天烤鞋、光脚进浴室。到茶梅,实在扛不住了,花了900尼币(相当60元人民币)买了一双Made in China拖鞋。
最后悔的是我长途骑行必带的电吹风这次没带,害得开头下雨的那几天没有干衣服穿;最英明的是买了补充能量的盐丸还有维生素C泡腾片,每次给壶里来一片,立马满血复活!
(三)阿尼哥“三条妙计“助登顶
结识都拉、科尔,意味我独骑的结束。
在马南,都拉给我三条建议:一是请一个背夫,这样你能轻装上阵,更有益于登顶;二是翻海拔5416米坨龙垭口,最好用两天时间,每天提升7、800米来适应高原环境;三是到了前进营地,务必在第二天早六点前出发,这样可以赶在下午强风来临之前翻过垭口,顺利下撤。
都拉长年在这条线上服务,他的建议应当相当专业,我没有理由不照办。
没了双肩背,脚下蹬踏跟着轻松了不少;海拔4050米的牦牛场客栈与海拔4850米前进营地,我们都是下午两点就到,到后赶紧睡觉。
大部分人在这两晚会出现高反,我在牦牛场头部感觉有些发沉,通过下午打盹、睡一会儿,起来小范围适应就顶过去了.
翻越坨龙垭口的那一天我们六点出发,一路植被非常少,都是盘桓向上的小路,非常陡峭,离垭口还有两、三公里时,看见有身体不适应者在往下撤。遇到下山的驮夫,在这样高的海拔上,“高山之子“仍兴致盎然试骑我推上来的山地车。
登上垭口,景致非常震撼。北、南两侧都是6000米以上的雪山,从沿Great Barrier分布的安娜普尔娜群峰,到贫瘠的卡利甘达基峡谷——风景异常壮观。
事后看,翻越坨龙垭口的难度并不在攀登中,而是在之后的下撤。从海拔5416米速降1700米,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腿肚子发软、发颤。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一路放坡时,我心里默念着贵州拉力车王魏红杰说的这一名言,安全、顺利地抵达终点!
待续……
推荐阅读:
美骑网长期征集优质骑行游记及自行车相关稿件投稿,求稿求兼职!美骑在寻找爱骑车爱写文章爱拍视频的你,欢迎各位作者大大扫码添加“美骑小七”微信,进行详细沟通。
责任编辑:虾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