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ACT大环线骑行(3)梵天佛地,一切皆有缘
美骑编者按:尼泊尔被誉为“徒步者的的天堂”,徒步路线极多且设施完善,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环安娜普纳地区环线(Annapurna circuit trekking,简称ACT)和珠峰地区线路(Everest Base Camp,简称EBC),安娜普尔纳地区位于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在世界十大徒步路线中,ACT综合排名第一,沿途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配套设施也最为完善。那么,骑行ACT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本周三美骑网将更新“沙漠里一棵葱”的ACT大环线骑行故事的完结篇,欢迎点赞、评论和分享。
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过去现在因果经》
悉达多•乔达摩(即佛陀、释迦牟尼),二十九岁那年离家出走。贵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太子的悉达多这一出走改变了整个世界。正因为这一出走,才有了后来的佛教,以及佛教传入中土的三条路线,其中一条就是由东印度(包括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西藏的藏传路线。
(一)“神的双眼”、“毁灭之神”手中的三叉戟
2019年国庆,选择在喜马拉雅南麓的尼泊尔安娜普尔纳地区骑行,沿途村落浓浓的宗教氛围、迥异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从贝斯萨哈出发,随着海拔的抬升,沿途村落相应居住着尼瓦尔人、古荣人、玛迦族、塔芒人、藏人、塔卡利族人……要分清谁谁谁是哪个民族的,比糖里撒把盐让你拣出来还难,好在路边的宗教建筑能告诉我们:他们的信仰与价值取向。
第一天居住在海拔840米的布勒布勒小镇,村民洗衣洗菜的河道边就建有带“神的双眼”的佛塔。
这是尼泊尔佛塔特有的标志,那个像问号的鼻子,代表尼泊尔数字1,寓意万物和谐一体。宝匣上的四对佛眼既表示佛的存在,又象征佛对于凡人内心的解读与审视。
行至海拔1270米巴浑丹达古镇,徒步小径上竖有这样的一个“三叉戟”的小塔,那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毁灭之神”湿婆手中握有的“比那卡”。印象中古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也有这样一件兵器。
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古印度,好像都有这种超自然神力,且兼具破坏与希望的神祇存在,是人们敬畏大自然的破坏性力量?!
(二)尼泊尔的创造者、“会弹琵琶的神仙”
骑行到海拔2670米的茶梅,转经筒、经幡、玛尼堆等“藏族风”越来越强烈。
在茶梅村口的转经筒神龛里,我见到了木板漆画“文殊菩萨”,还有中国佛教寺院里常见的、“会弹琵琶的”持国天王。
在尼泊尔,“文殊菩萨”的地位极高。
在尼泊尔经典史诗《斯瓦扬布往世书》中,文殊菩萨是尼泊尔的创造者。
书中写到,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一个神秘的谷地名叫“纳加哈达”,“纳加哈达”指“蛇湖”的意思。这里四周有山,中间是一片大湖,而在湖中栖息着一条大蛇,因此这一带人迹罕至。
后来远在中国的文殊菩萨途径这里时,向上天祈祷,随后拔剑劈山,得谷地中的湖水从劈开的山口处奔流而去,那条大蛇也随之游走。
从此谷地露出了肥沃的土壤,周围的百姓得知后也陆续迁入,很快系列城镇就在这里出现了。
这就是今天的加德满都谷地(Kathmanduvalley),而“尼泊尔”一词在尼瓦尔语中的含义就是圣人养育的地方。
据说为了感谢文殊菩萨劈山放水,当地的一座城市取名为“文殊帕坦”,它就是日后南亚地区极富盛名的佛城帕坦的前身。
此后,一位佛教僧人来到谷地,他在谷地西北的一座小山上修建了一座窣堵坡,象征着智慧莲花,用以照耀谷地。这也就是日后尼泊尔的标志性——佛塔斯瓦扬布纳窣堵坡的前身。
虽然这些只是神话传说,但正是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尼泊尔的文化基础,同时也体现了佛教在尼泊尔这样一个以印度教为主流的宗教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三)“释迦牟尼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
翻越海拨5416米的坨龙垭口,速降至海拔3760米的木克提纳斯收车。
这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Muktinath(木克提纳斯)神庙”,神奇之处:印度教、藏传佛教共处同一寺院。
位于Yakawakan峰下的这座神庙,被印度教徒誉为解脱之地,供奉着印度教地位最高的毗湿奴神。
寺内有108个牛头造型的泉眼,很多朝圣者均会以冰冷清泉冲身洗罪,他们相信用这里的水沐浴可以保证死后的救赎。
我去拜访的当天,正好有一“家族进香团”来此沐浴。一家高高兴兴沐完浴,最后来张全家福,不知为何最小的儿媳妇死活不想参与,家中的幼子、他的丈夫(手提摄影机者)开始指指点点,甚至走上前去扇了一个耳光,拖拽她入群照相。
小媳妇哭哭啼啼进群拍了张合影,“进香团”(包括此前沐浴时见到的一对年轻情侣)又去了释迦牟尼佛像、藏传寺院礼拜。
在尼泊尔,许多人同时信奉印度教与佛教(在印度教中,人们相信佛陀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民众对于两教神像的膜拜方法也大致相同,在他们使用的祭祀物品中都包括红色的朱砂粉、细碎的花瓣还有洁白的米粒。
人们拜完神像后,再用圣水掺和着土将这些物品混合成糊糊状,接着涂抹在一些神像上,剩下的则涂抹在自己及家人的额头上。尼泊尔人认为这样自己就可以与神明同在,这种形式也被尼泊尔人称为“迪嘎”。
在木克提纳斯村口东北面的山上,供奉着一座莲花生大师金身像的四角佛龛。据传,这里是莲花生大师去西藏传教之前的在此驻足冥想的地方。
就在我抱头鼠窜般进入这一高原古村落、四处找落脚地时,有中国游客主动走上前来向我推荐了他所住的酒店,由此我结识了一对来自福建的夫妻。
在事后的聊天中,从他们给我拍的照片里我才知道:当天,我们是一起从前进营地出发翻越的坨龙垭口。
在安娜普尔纳骑行,几乎每天都发生这样的事情:前几天打过“照面”的徒友,后几天又会在路上不期相遇……就像我在坏车的路上得到无数好心人帮助时感叹的那样: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惜缘,了缘,一切随缘。
(完)
推荐阅读:
美骑网长期征集优质骑行游记及自行车相关稿件投稿,欢迎各位作者大大扫码添加“美骑小七”微信,进行详细沟通。
责任编辑:虾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