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车友的山地车文化和程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常在内陆地区玩的小编对此并不清楚,但经常在国内大型的交流山地赛事上,常见的高级技术流大多来自台湾地区的车手。如国内速降赛的常胜将军江胜山就来自台湾,山地车技术堪称国内超一流水平,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成就,小编觉得除了天资聪颖外,台湾当地的山地车文化鼓动催生高级车神的诞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亚洲车神廖武雄“熊哥”退役后致力于推动山地车文化的交流,将他多年的山地车心得传给国内每一个角落,也提升了我们认识和享受山地车生活的质量。
12月4日当天,BIKETO小编等一行人有幸来到了台湾南部地区贯通东西两地的浸水营古道,它是清代修建的从台湾西部前往台东的官方步道,古道全长约47公里,是台湾为数不多的山地车圣地之一。
小编等一行人在早上从地坎纳营地出发,驱车长途奔袭到浸水营古道入口处,刚才还在车上流口水打呼噜的特“困”生们,下车后精神抖擞的。
浸水营古道入口合照留念吧
在“作战”开始之前,熊哥带领大家做一下运动先热热身,因为下山的路况会比较“凶残”
入口标示着“脚踏车禁止进入”和“熊出没请注意”,小编开始害怕了
当天气温比较低,刚到入口处的时候就开始下着小雨,原本就“凶残”的路况就变得更加复杂难行了。不到二十米开外的地方就开始有山中雾气溢出,能见度会有一定影响,雾水的侵袭会有一定程度会对眼镜片产生模糊,对于要戴眼镜的车友来说就变得十分困扰了。
起步一开始便是一段大约有一公里左右的上坡,路面以碎石路为主,也因为下雨的关系,路面变得湿滑
经过一段湿滑的上坡以后,来到了浸水营古道的真正入口
从上图看来,在入口处标明了“禁止脚踏车进入”的标语,为此也请示过“熊哥”解答这个疑问,因为标识中禁行的自行车是一辆无前后避震系统的普通买菜车,所以我们骑软尾车进去就不会有问题了。
浸水营古道是清代修建的从台湾西部前往台东的官方步道,并无再刻意修整或改造过,仍保持原有的原始风格。路旁的树丛茂密得很,大雾缭绕的山中感觉会有一野兽突然扑出来,但作为广东人的小编对此并不害怕,反而有点期待(开玩笑的)。
雨水浸湿的路面显得有些泥泞了,在水坑较大的地方都会出现这种用树干堆砌修复的做法,同时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滑胎困扰着我们
在每骑一段较长距离的技术难点都会停下来休息整顿一下,空闲之余熊哥会给大家分享“雨天山地车骑行大法”
令小编一行人最头疼的就莫过于上图这种用树干搭建的简易下坡楼梯,陡坡加上湿滑的树干再配合一定角度的拐弯,难度超出了小编的预期。因为浸水营古道的建设与开发并非对山地车建设的,所以就只好配合下车推行了,安全骑行最重要了,因为路还很长啊。
大雾缭绕的山中能见度较低,远处的景物都变得白蒙蒙的一片,略带神秘感
在下一个凉亭休息点处,二货们开始跳起舞来驱散寒气
他们那优美的舞步就是为了甩掉屁股上的泥巴,看来这货的下坡速度挺快的
中间休息点合照留念
再往下走山脚的路况越加复杂,浸水营古道路面的基本构成由有青苔的石块、泥泞的土路和横七竖八的树根,再加上大雾能见度降低和下雨的较恶劣情况下,小编只好使出毕生所学集中精力稳住车身一路下坡。总长47公里的浸水营古道可不是开玩笑的,一路下来小编的手早已被颠簸的路况震得发麻,之后的下坡图片也少拍了几张(小编要保证不摔车来保证背包中的设备安全)。
安逸,终于到达浸水营古道的尾声部分了,通过这条姑仔仑吊桥就真正到达我们这趟山地车探险之旅的末端
拉锁吊桥长约百米左右,桥身坚固并不摇晃
来自“其2无比节目主持人”王先生也通过吊桥了
先到达的车友们已经在桥下的石滩上聚集了
河水十分清澈,大家都在这里洗掉在粘在身上的泥巴
经过一路奔袭下来,小编的坐骑还算是比较干净的一类了
小编算是当中最干净的一个了,屁股上都是满满的泥巴,事不宜迟,马上去清洗一下
洗洗更健康,清澈的山泉冲洗干净身上的污垢,慢着,好像有什么不对!
更多精彩内容请留意BIKETO美骑网
责任编辑:D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