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美骑观察 | 煲饭也谈智能化 自行车为何在绕圈子
在3月末,科技界迎来一个口水满满的大事件,就是智能硬件风向标小米又推出新的生态链产品了,在手机、手环、空气净化器、床垫、自行车之后,今次玩的是电饭煲。新品牌米家重金撬了IH电饭煲发明者内藤毅来开发自己的IH压力电饭煲。
从手机跨界到白色家电,从掌中转移到厨房,除了宣传这款电饭煲如何让米饭更好吃,还有外观如何好看外,小米如果不加入一些电子、智能的模块,就仿佛会砸掉自己招牌一样。据悉,小米的电饭煲不但可以通过APP进行遥控煮饭,而且还能扫描大米包装袋上的条形码,获取适合的米/水比例、火力、时间等建议。这些功能公布后,让小米这款在国产IH电饭煲里价格并不占优势的产品,获得很多网友的点赞,也触动了白电厂商的神经(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电器产品,主要有空调、厨房电器、洗衣机等)。其实煲饭在大部分人眼中是很简单、普通的事,仍然有智能插足的地方,但是同样是小米智能生态链产品的骑记QICYCL RI就不太喜欢被冠以“智能单车”的头衔。同样是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产品,为什么电饭煲能插上智能的翅膀吸引眼球,自行车在兜兜转转一年多后却还是没有找到出路呢?
在互联网思维下,要推广一个产品,首先要捉摸到目标群体的口味。以美骑网的用户调查来看,大家更关注自行车的运动属性,希望从自行车中得到更好的骑行感受、更快的速度、更远的骑行距离,甚至是竞赛胜利的快感。如果说小米电饭煲的成功切入点是怎样把饭煮得更好吃,那么自行车+智能化的成功关键也应该是如果把骑行体验提升。相对之下,纵然每个人口味有所偏差,但饭好不好吃,还是很直观的,而骑行体验就抽象很多了。因为自行车的需求是一向而多面的,山地、公路、旅行、折叠等车种本就有着明显的硬件差别,如果用同一套大而全的智能系统塞到不同的骑行需求中,会显得诚意不足,而导航、数据显示、定位、灯光、通讯等一揽子的功能会造成操控、显示的臃肿,影响用户体验。在网络的讨论中,自行车上的电子功能被网友视为佳明、百锐腾、SRM等码表的具体化、社交化,在安全性、重量、数据准确性等因素影响下,智能单车值得突出的特点可能就剩价格了。
在另一方面,由于自行车是纯人力驱动最快的运动,车友对于这项运动的纯粹性上有所执着,偏好机械的美,而对电子元素多少带有一点忌讳。如电子变速、电子避震等配件刚推出时,也受到部分质疑,车友对于机械光芒被电子元素掩盖的担忧也会是智能单车的一项深层次的“原罪“。
在美骑网的多篇评论里,我们都坚持,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的自行车厂商,评判一辆车好坏的基础还是它好不好骑,然后再讨论功能的附加值。在经过2014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新品发布潮,互联网公司到2016年也冷静了不少,野兽、骑记开篇不再强调自己的智能或另类,不再用自己互联网创业团队的身份去企图 “教育”市场,而是用性能为标题。在转了圈之后,自行车和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仿佛找到一个新方向。互联网的血液一直在这些造车团队里流淌,虽然不是主要的卖点,但是大数据、运动建议、社交等功能还是SPEEDX和QICYCL里不容缺少的。从目前来看,这些功能的吸引力可能还是不如一块佳明520码表,但如果用户基数能够得到有效地积累,在互联网的传播和分析功能加持下,价值就会得到体现。可能这也是智能单车真正突破桎梏和成见的时候。
在第二届美骑高峰论坛里,部分业内人士(车店主、零配件厂商为主)对智能单车的发展寄予厚望,期待它能在竞技之外掀起一个新的骑行风潮,扫去自行车市场中的寒气。2015年这个期望实现不了,在2016年换一个方式,也有另一种可能性。
责任编辑:hzh
太智能不好,还是原先的好。 上坡都装上了电动马达,那骑山地车还有什么意义? 别跟是说你懂个屁。
说好的整车评测呢~
+1
22周日去试骑了R1,昨天写了篇测评,欢迎轮帝指正http://weibo.com/1681603132/DqD9up8wA?type=comment
+1
22自行车关键是人力车。。。
+1
23码表就是码表、手机就是手机、音响就是音响,想用就装,不用就下 .因为自行车运动本身就是一项很休闲多次元的运动把这些合为一体不差但只能是多开起了一个次元至于受众更多可能为“休闲骑”至于专业车手…这估计很难很难做到,毕竟一个喜玛洛XTR曲柄生产的要求就那么高高高 希望能做得好吧
,虽然我不知道好不好用,我只喜欢纯粹的运动,机械的美感。
+1
23可能是我思想观念陈旧,我是这样想的,单车这项运动目的就是让大家体验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在专业自行车运动领域,电子产品大多数是为比赛需要而设计,比如功率计、电变。再群众自行车运动中,电子科技应该起到辅助运动,不干扰运动本身的作用,比如码表,车灯。我不想要现在大公司设计的智能自行车,我不希望受到"智能产品"的束缚
+1
23自行车的发展从未慢过,是时候改改善中国的骑行环境了
+1
23智能单车的不可能成功是因为这些互联网投机份子从一开始就认为弄点题材圈点资金画个生态圈大饼就可以获得一轮一轮又一轮的融资。 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想过如何优化骑行环境或自行车爱好者的骑行体验。 这是原罪,也是他们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基因。
+1
23笔名hzh,资深自行车业界评论员,拥有多年玩车经验,热衷于折叠车和公路车组装和骑行。曾在美骑任职多年,跑遍了全国的多个展会,并走访了各大厂商,深入了解自行车行业风雨,并结合深厚的财经知识,文章视野宽广,目标是写别人想不到的,讲别人不敢讲的。
广州美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377号 粤ICP备120458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