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特约评论]智能单车——就是这么任性
14年又来到尾声,对于自行车业来说,这一年是充满竞争与变革的。开个车店,当个批发商坐享其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个个的品牌与车店冒出来,一批批的品牌与车店纷次倒下,不断上演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故事。而在这个充满挑战的2014年,最受人瞩目的搅局者,恐怕没有人曾会想道是任性的IT男们。
从小米有意无意放出的风声开始,到张向东先生毅然辞去久邦数码总裁之位并表示不想白白爱过自行车,再到百度千呼万唤始出来的Dubike,大众的热情被掀地一浪胜一浪。大家都在期待智能单车究竟会给自行车业带来什么变革,有人期待小米复制其手机领域的“革命性”低价,也有人期待Dubike超凡的科技创新,更有人探讨将骑行与社交结合的可能性。可是,这一切真的就那么触手可及?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百度智能单车,之前美骑小编还对其进行了小调查,难得车友如此齐心,纷纷表示丑就一个字。
“革命性”低价
这个卖点恐怕是IT男们最大的期待了,早已习惯了摩尔定律的他们对成本两字真的没有太多敬畏。现在价格高于2k元的自行车上,主要使用的材料有两种,一是碳纤维,二是铝合金。拿简单的车架制造来说,为了获得更轻的车架,让管壁尽可能变薄是必要的步骤,使用实心金属棒进行抽管,是目前绝大部分车架制造工厂在使用的方法,这一方法下,工人需要每天开工前进行同心校准,并不断监控抽管过程,这样的流程下,车架的生产根本无法靠超大的订单大幅压缩成本。其次,在焊接环节,目前高品质铝架均采用人工焊接,其主要原因就是铝管在截管这一步骤无法控制足够高的精度,因而使得自动焊接无法确保车架焊点的质量。人工焊接就必然严重限制了车架的生产效率,这一环节,成本无法显著压缩。
再来说说碳纤车架,首先,碳纤维的原料成本就不低,业内所有品牌想要制造碳纤维车架都必须购买碳纤维(国内某品牌可以自行制造,但是其原丝生产,车架制造和整车装配分属于集团的三个子公司,因此其成本结构与其他品牌无太大差异)。碳纤维目前市面上有的基本上也就是东丽,台塑,三菱,Hexcel,和我们国内的鹰游集团,基本属于垄断行业,价格处于稳定的高位。坐下来谈谈价?人家还不愁卖呢。而在碳纤维车架的制造领域,预浸布法以其低廉的初期投资和更佳的成品性能与重量控制占据着自行车主要碳纤配件(车把,坐管,车架,轮组,曲柄)的绝大部分份额。预浸布法需要工人在磨具上依靠人工贴上一层层涂了环氧树脂的碳布,并最后加热加压固化,产能和成本完全受限于所用工人。业内仅有BMC在顶级产品线才会用到全自动编织成型的车架,但是其设备的初始投资极大,对于开模工程师的要求也非常高,而且最终成品在重量的PK上会略逊于同等级采用预浸布法制造而成的车架。因此,在碳纤车架的采购上,IT厂商们依然无法大幅压缩成本。
在其他零件的采购环节,智能单车的这些新玩家们同样受制于各种配件厂商,著名的厂商如Shimano,SRAM,FOX,DT等品牌,早已渗透到行业的各个角落,与其他整车厂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让这些品牌牺牲自己的利益,牺牲数十年合作伙伴的利益,与整个行业为敌来支持智能单车?同样不可能。
或许又有幻想家会说,那如果智能单车品牌投资自己的配件生产线?要知道,现今的自行车业,虽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可在每个零件上,可都是数百年的沉淀,有些可谓锱铢必较。要让IT界的精英们在1-2年内去吸收数百年的精髓,并将其设计和生产出来,恐怕也没那么简单,此外,机械制品的设备初期投资与人才支出,也足以让IT巨头们望而却步。
除了压成本,另外一个降低售价的形式恐怕就是压缩渠道了,可自行车不比手机,有多少宅男愿意研究自行车如何装配?况且没了经销商,自行车作为一种机械产品所需的日常保养维护该如何实现,IT巨头们引以为傲的用户体验又该如何达成?
超凡科技
踏频,海拔,心率,功率,GPS,或许在IT男的世界里,这些都是充满魅力的未来科技,可事实上,这些功能早就在自行车领域内普及了数年到数十年不等。目前推出的Dubike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个自动平衡的功能,但对此功能我确实有个疑问,即使是一个完全不会骑车的人,在学会骑车之后,这个功能还有什么用呢?去掉这个沉重的模块岂不能让你的智能单车更加轻巧省电?以我有限的脑容量,我还能想到了全天候的胎压监测,自动调节的避震器阻尼及弹力这样的功能,可这些自行车领域中也并非无人尝试,繁杂昂贵的电子系统也会降低整车的可靠性,而且对于普通人,这样的功能有多少实际意义也是个大大的问号。
同时,著名的导航设备制造商Garmin在自行车领域也早已有很深的布局,产品从低到高均有覆盖,并且配件丰富。而且最新的Garmin 510,810,1000也都可以实现GPS,海拔,心率,踏频,和功率信号的接收与显示,甚至还能使用蓝牙连接手机并通过Garmin Connect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分享。这样就带来一个命题,就是你愿意买一辆集成一切功能但无法随意升级和更换的智能单车?还是买一套Garmin的设备+一辆配置更自由度更大的传统自行车?无论如何,这样的选择都可以分流相当一部分用户。
目前看来相对得人心的BICI智能单车
更多社交
自行车社交是否会火目前还不得而知,但目前国内外都已经有现成的骑行记录与分享软件可用了,如国外的Strava,和国内的黑鸟与行者。他们或许在社交功能的创新力上无法与IT巨头抗衡,但是其已有的用户基础和运营经验无疑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更重要的是,若只是走别人走过的路,让IT巨头们的B格何去何从?
前路何方?
以我有限的眼光看来,做智能单车,挑战重重,整车之路,难成大器。待这波热潮散去,IT男们剩下的,或许只有情怀了。
可那又何妨,你们就是这么任性。
编者:智能单车这股热潮越来越汹涌,不少人担心智能单车会给玩坏了,在行业内多跨度的徐老湿也对智能单车的前路表示忧心,车友们你又是如何看的呢?欢迎文末拍砖!
责任编辑: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