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单车城游记】长春人民大街:百年老街华丽转身
从2000年走进长春,至今已将近二十年,对长春这座城市的了解自认为并不逊于土生土长的长春人。今天且以百年老街——人民大街为例,和大家唠唠长春变迁的故事。
2001年夏天,我从伙食费中省出了几十元钱,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骑着它满长春跑,希望能找到一份勤工俭学的差事。虽说天气炎热,但在人民大街的自行车道上骑行却非常惬意,不仅道路安全、宽阔,而且还有浓密的绿荫遮挡。
▲从我2000年来到长春,人民大街的自行车道就是这样一条独立,且浓荫蔽日的道路。
这么多年,我在这条自行车道上的骑行已无法计数,也习惯了它的一成不变,因为与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相比,人民大街绝对算得上对自行车最友好的一条街路,所以很知足。今年夏秋之际,长春市政府借着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契机,对这条百年老街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我最关心的当然是骑行环境会不会发生变化,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于是在10月初,非常认真地进行了一次体验骑行,感觉很棒,所以忍不住想分享给大家。
▲改造后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干净利落
在进入骑行环节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人民大街的发展历史。如果细心点留意马路上的井盖,你会发现上面有人民大街一百多年来的名称变迁。
▲这不仅是一个井盖,还是一篇历史教材
1907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人夺取了由俄国人建造的南满铁路,并在长春头道沟(今天长春站)修建了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向南延伸的900米道路。这900米道路便是人民大街最早的雏形,当时被命名为长春大街。
▲长春站是这条街的起点
▲今天的胜利公园是这条街的终点,全长约900米
1922年,日本人将自己所攫取殖民地(满铁附属地)范围内的街路全部改为日式名称,长春大街因此被改为中央通。
▲图中建筑便是当年中央通上的典型老建筑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开始向南拓展中央通。1933年拓展至今天人民广场,1936年拓展至今天解放大路,1938年拓展至今天卫星广场。而且在道路名称上有了改变,即原有中央通依然叫中央通,新拓展道路从1933年起被称为大同大街。
▲这栋楼是曾经的伪满康德会馆,也是曾经的长春市政府所在地。它也是当年大同大街上的典型建筑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进驻长春,将中央通和大同大街改名为斯大林大街。
▲当年苏联人占领长春后,并没有闲着,他们在人民广场中央修建了这座空军纪念塔
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手了长春,以胜利公园为界,将以北道路称为中山大街,以南道路称为中正大街。
1949年,为了表达中国人民与苏联人民的友好关系,这条大街正式以苏联国家元首斯大林的名字命名为“斯大林大街”。
1996年,斯大林大街被更名为人民大街。
▲在胜利公园地铁站口,有一幅铜铸的长春市地图,人民大街像轴线一样贯穿整个长春市区
这次改造,在许多细节设计上比较走心,诸如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采用了平齐的无缝式设计,体现了和谐思维。以往,行人非常乐意在自行车道上行走,对自行车的通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如今,再出现这种情况,骑行者完全可以通过人行道“无声”避让。还有一点,以往每逢路口,马路牙子总会高出路面,为骑行平添障碍,如今则以和缓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
▲自行车道依然采用柏油路面,人行道铺设石材,但二者已经亲密衔接。
接下来我们以图片主体,看看华丽转身后的人民大街。
▲这是我2017年秋天拍摄的人民大街自行车道
▲这是今年刚刚改造完成后的人民大街自行车道
前后对比,变化非常明显。明显能感觉到后者的姿态更加“开放”,护栏拆除了、马路牙子抹平了,如果以其拟人,则充分凸显了一种低调、包容的态度。一座城市要是真正拥有了这样一种胸怀,肯定会招人稀罕的。
这次骑行我以人民广场为出发点,所以先带大家环顾广场一周。在伪满时期,人民广场(当时叫大同广场)周围曾建设了多处官厅及金融机构建筑,且放几张,大家了解一下。
▲这是曾经的伪满中央银行旧址。其整体结构为钢架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伪满政府所有建设工程中,耗时最长、耗资最大、最坚固的一座建筑。
▲这是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旧址
▲这是伪满首都警察厅旧址
▲人民广场环岛一瞥。逢早晚上下班高峰,这里也是长春最拥挤的地方。
▲在胜利公园附近的一段盲道,采用了防滑的金属材质,看上去非常上档次。
▲复古的路灯
▲我的自行车好久没有露脸了,没有换车,还是那辆骑了很多年的老车。等熬过这个冬天,打算让它退役了。
▲这栋小楼曾是满铁图书馆,在很长一段时期被用作和平大戏院的剧场。经过修缮改造后,渐渐安静了下来。
▲这里是伪满中央通邮便局旧址,外墙及屋顶曾是典型的邮政绿,经过改造后,换成了如今的“衣装”
▲这里是伪满洲国国防会馆旧址
▲这些伪满建筑的外墙大都采用这种墙面装饰
▲这是位于解放大路路口的长春市第一高楼——长春国际金融中心(还处于建设中),不过其长春市第一高楼的位子还没捂热,就即将被对面已开工建设的华润中心所超越。楼下露出一角的红色建筑,曾是伪满国民勤劳部旧址,只不过原建筑是两层,后来加盖了一层(痕迹明显)。
▲这是伪满洲国民生部旧址。其位于伪满国民勤劳部旧址斜对面,两栋建筑原本使用了一套图纸,建筑样式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伪满国民勤劳部加盖一层后,使二者有了区别。
▲人民大街这次改造,在灯的使用上也是颇费心机。这款路灯曾在儿童公园门口使用了很多年,没想到这次改造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更使许多人嗅到了首都北京的味道。
▲在繁荣路路口,我以极低的角度拍摄了这幅图片,一是觉得色彩比较丰富,二是想让路灯再突出一些。
▲这是改造后的公交站点,在设计上显得有点内敛、含蓄,到底好不好看、实不实用,还得由民众来评判
▲马路上设置了供人小憩的长椅,这个非常好。至少走累了可以坐下喘口气,不用到处找台阶,或坐马路牙子了。
▲新划的道路标识中,特意为行人圈出了安全岛
▲途中会路过空军航空大学,在校园南侧建有航空馆,感兴趣的朋友只需站在围墙外即可看到多型飞机。图中这架飞机,不是军迷不一定能认识。它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强-5飞机。强击机是一种对地攻击飞机,当然它也具有一定的空战能力。
文章写到这里基本算进入了尾声。作为一条城市道路,其改造提升对绿色出行的理解应该算到位。在汽车当道的大环境下,能将行人与骑行者的感受进行综合考虑,并给予和谐处理,我得点赞,希望在以后的街路改造中能够借鉴,为市民的出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便捷、舒适的环境。希望伊通河的管理者即使不能去远处学习,至少应该在人民大街上走两圈,学习一下其令人称赞的优点,不做井底之蛙让人耻笑。
最后,欢迎广大骑友来长春骑游,人民大街友好的骑行环境,富有历史感的建筑遗迹,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其实冬天也可以来骑行,只要不怕冷,像人民大街这样的主干道路,一般不会受到冰雪影响。
责任编辑:BAMBOO
被挤到人行道上的非机动车道看起来很美,用起来一定不好用。
+1
23这个月我去了花都千里达骑行广州站,整条芙蓉大道那边这么搞,几乎没人骑车,还占用一大半人行道,真是浪费民膏民脂的行径
+1
22为了给机动车道让路硬搞出来的。浪费是没有浪费的,提升了政绩,提高了GDP,丰富了年底工作报告内容。怎么能说浪费呢(手动狗头)。至于好不好用,这个没人关系。
+1
22来重庆
+1
22市区的确无所谓速度 就更别提啥竞速 但是说实话跟人行道无缝衔接 低头族大家懂得 再加上各种逆行。。。
+1
22参考一下美骑定期发布骑车游历【mac看世界】,这些问题在单车文化发展好的地方都可以更完善,城市,绿化,车权。一切都是人问题。
+1
22人行道与自行车道这样设置,感觉对双方都不安全
+1
22单车就是被弱化掉的群体,城市规划的不骑车,他们上面的更加不骑车,他们的概念里单车就是12km时速的东西
+1
22在汽车当道的今天,别再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满大街自由驰骋的快意。能将自行车道与人行道融合已是最大的友善,总比与机动车并行或混行安全许多。与自行车都禁行的街路相比,这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既然无法逆转时代发展的车轮,我们还是知足常乐吧。我已连续在两篇文章中批评了长春伊通河滨河道路的管理,有时想想也没什么鸟用,因为没有平民情怀的管理者,指望他们做出改变,太难,除非影响到他们的帽子。
+1
22东北听说喝汽水实在,国产的大绿瓶汽水“大白梨”,汽足量多便宜
+1
22单车道拼上了人行道,这个其实都是被弱化现象,你想高速骑不可能。广州以前上世纪的公路就是慢车和机动车公用,只不过有铁栏栅隔开。其他城市不知道,我记得有好的城市会铺设公路共用,绿化分开机动车道和慢车道。
+1
22伪满时期的老建筑看起来真是有味道,比后来建设的苏式建筑好看多了,也比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好看多了
+1
22广州美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377号 粤ICP备120458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