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最牛骑友锯掉故宫门槛 自行车与近代中国的奇妙“碰撞”
问:在国内最早骑自行车的是什么人?国人对自行车的态度经历了怎样转变?
徐涛:因为自行车骑行热潮先流行于欧美诸国,所以在中国大地上首先骑车而行的也是些金发碧眼的洋人。当时的骑友以传播福音的传教士最为多见,因为他们发现自行车非常适合当时中国的路况。“在那个国家(注:中国),自行车给传教士帮了大忙,即使是最坏的路况,他们也可以骑着自行车一口气走个几百里路。”一本1899年出版的澳大利亚自行车杂志如是说道。
在进入20世纪之前的时光,自行车大多与西方人的形象捆绑在一起。为何起初国人对自行车不感兴趣?
三点原因:首先是技术不完善,并没有达到“便利”的程度。当时的自行车前轮大、后轮小,既无刹车,又无橡皮车轮,不仅难以驾驭,舒适性也很一般。
▲改良前的“前大后小”高轮车
其次是国内路况不佳,自行车替代性不足。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是当时中国道路的真实写照,就连当时的“魔都”上海,也仅是租界有几条大马路。相较于危险的自行车骑行,还是“马车”“黄包人力车”比较“香”。
最后是学骑困难,价格非一般人能接受。当时的自行车价格非常昂贵,相当于如今一辆中档汽车的价格。喜欢自行车的买不起,而对于买得起的“土壕”而言,让其花大价钱买自行车回来忍痛练习两三月已是万难之事,更别说让他们冒着“扑街”丢脸的风险上街骑行了。
对于自行车的态度,中国人起初是嗤之以鼻的。作家怀朗在1942年发表的《闲话自行车》中写道:“自行车到我国来的时候,年代已不可考,但总在海外通商之后……因为国人习性和习俗,不役人的就役于人……除了使用自己天然的两腿走路以外,自己坐车自己使力会被人笑话的,因之自行车虽传到我国多年,还是未被扩大的利用。”
▲今时今日的上海街头
直至进入20世纪,在国力日颓的大力冲击下,崇洋心理逐渐取代“天朝上国”的观念。虽然自行车仍然没什么技术改进,但国人的看法却来了180°的大转弯。自行车在国人心目中不再是无用之物,而是转变为可以“娱畅心神”并寓有深意的文明器物。许多国内城市陆续出现华人骑车的身影。
而随着自行车的普及,骑友们的阶级也由社会上层群体,向下位移至城市中下层群体。此时的自行车不再为少数人所有,西方意味越来越淡,中国气息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