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真空胎—山地车的第二次革命(图文)
内胎不会一下子被取代的理由
回头看看无内胎车胎还未出世的时代,最早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想发明无内胎车胎来取代传统的内胎呢?
重量的迷思
登山车骑士,尤其是越野(XC)车手,轻量化一直是永远的目标。内外胎制造商因此便投其所好,极尽所能地剔除、减轻橡胶层、织纱层及边条(bead)的每一分重量。走火入魔的结果是,任何尖锐的树枝或外物,就可以轻易地穿破轮胎。另外还有不耐磨耗的问题。安全性与耐用性总是在去斤减两、“轻就是好”的偏差心理中被牺牲掉。
安于现状
可悲的是,登山车骑士们并不把上述的问题当作问题,反而认为所有内胎式的车胎天生就该如此。爆胎洩气时,没有人会想到是内胎的问题,反而怪罪到外胎去;尤其是连激烈的下坡车手与攀岩车骑士都愿意包容这种轮胎漏气、刺穿等病态时,怎么又会有人想到其实还有另一种更轻、而且功能更好的选择呢?
成本问题
传统内胎式车胎由于含住空气的重任完全由内胎承担,所以外胎只要维持胎压与提供抓地力两个主要功能就可以了。制造厂为了可以大量生产,只要设计可以让包覆钢丝或Kevlar的边条稳稳地卡上轮圈就好,其他的根本不用再做什么特别的测试-只需将橡胶成型后,就可以送到市场上卖。内胎就更好制造了:只要橡胶可以包住空气,打气时能涨到一定的大小就算过关。何况内胎藏在轮圈裡面看不到,所以成车厂商往往在外面装的是好看的外胎,里面却可能是便宜粗糙的内胎,神不知鬼不觉地降低成本。
求可靠或省成本?
说实在的,爆胎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贴补胎片对一般登山车骑士也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一般人平均用坏一条外胎前会替换掉4条内胎,一些车狂更恐怕是一比十的耗损率。虽然一条内胎约5块美金、外胎约20块左右,跟其他零件比起来也不是顶贵。可是想想:如果在一场重要赛事裡,破胎或漏气却可能会毁了一名选手先前数个月的训练与努力,甚至可能会因为一条不争气的5块钱内胎痛失世界级比赛的冠军,这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呀!其实随着骑乘里程的增加与用坏的内胎的累积,传统车胎能够节省的短期成本,是越来越不值得了。
传统车胎的剩余价值
传统内胎的缺失是永远无法修正的。当外胎的侧边老化或磨耗到一定的程度时,洩气或所谓的蛇咬就会随之而来,同时也会连累内胎。由于内胎和外胎的各自分离,所以不管任何再小的小刺都能轻易穿破内胎而导致漏气。不过内胎也不是全然不好。例如轮胎一旦撕裂出破洞时,内外胎组合的保护性会较好。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今天,即便汽车机车都已经全面採用无内胎车胎了,可是汽机车维修服务站或车店却都还是有供应内胎(以备车胎出现裂痕或擦伤时的不时之需)。这和骑无内胎车胎的登山车友还是会携带一条内胎备用,是相同的道理。内胎提供了一个较便宜的选择,还是补救任何一种受伤车胎的终极保镖。
无内胎车胎终将成为主流,但我们准备好了吗?
汽车、卡车、摩托车、飞机甚至割草机早就舍弃内胎式轮胎,改用无内胎车胎了。可是为何独独自行车例外呢?目前最大的阻碍就是钢丝了!传统车轮必须在轮圈上钻洞,以便从外圈装铜头及钢丝。而这些会漏气的洞就是无内胎车胎发展的阻碍。Mavic开发出一种特殊的双层轮圈,还有一种只在该轮圈内层锁铜头穿钢丝的新技术。这个创新的技术终于可以摆脱轮圈钻洞的影响。接着引进汽机车工业采用已久的无内胎车胎结构与轮圈的咬合介面,于是第一个无内胎专用的登山车车轮就这样诞生了。
上一篇:动手做一台可折叠的死飞车(图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